![]() |
成都奥数怎么还那么热?
http://www.yiaoshu.com - 发布时间:2010-03-18 - 所在栏目:
2010小升初
公众之所以特别关注成都的奥数现象,是以为去年10月25日,成都在全国率先发起史上最严厉的“禁奥风暴”,五条真枪实弹的“禁奥令”发布后,引发全国舆论一致赞赏。然而,3月14日的《成都商报》却为我们揭示了禁令颁布近半年后的现状:“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近日举行,成都有超过4000名学生参赛,该竞赛在成都学生及家长心中保持着超高人气。禁令还是禁令,奥数依然疯狂。
50多年前诞生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旨在发现和鼓励极少数超常数学天才;20多年前,中国开始正式参赛;时隔十年左右,中国奥数进入狂热期,进而演变为疯狂的“全民奥数”。数据显示,我国已有100余名少年选手获得国际奥赛金牌,然而,被喻为青年数学家重要奖项的菲尔兹奖却无人问鼎。中国真正的数学人才,并未因奥数的全民化而孵育出来——倒是奥数与择校升学、产业利益,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症结。
奥数当然不是成都的专利,但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顺应民意对全面奥数癫狂的拨乱反正却是意义深远的大事。全国舆论的密集关注,寄托着公众对 “禁奥”实践的示范性期待——“在职教师校外有偿补课将被开除”,“招生看奥数,学校校长将被免职”两条措施,曾被舆论评为抓住了疯狂奥数的命门。遗憾的是,“成都小学生将从此远离奥数”的说法被实践证伪。
成都奥数怎么还那么热?这个问题乍看起来实在令人想不通,难道奥数还有令人丧心病狂的本领,让所有粉丝不奥数不成活?给奥数班上课的资深教师不珍惜饭碗,还是以奥数论英雄的校长们不在乎被免职?这些问题显然都不是问题,但现实却是当家长电话询问当地一些名校的时候,几乎没有一所学校明确表示不依据“奥赛”或“华赛”成绩的。
悖论何在?这当然不能埋怨连起跑线都输不起的家长,更不能怪那些提现木偶一样在奥数里穿梭的孩子——平心而论,也不能骂为疯狂奥数帮腔的校长教师。细究起来,恐怕还是两个问题:不靠奥数,拿什么衡量“优等生”?没有奥数上“天资聪颖”的孩子,学校靠什么在接下来的中考高考中创造一个班n人齐刷刷奔向北大清华的“神话”?前一个问题指向择校的无奈现实,而后一个问题又指向学校教育教学成绩评估、进而直接关联到教育资源的配置。
这两个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温总理多次提出的“教育均衡”问题。如果教育均衡不能较好实现,好学校的门槛自然水涨船高,而一般性考试又不能起到选择与筛选功能的时候,只有寄望于奥数等高难度的测试;如果教育均衡不能首先在资源配置上公平公正,学校只有拿出更好的应试成绩“化被动为主动”,争取在获得资源时的优先权——那么,这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地方一些中学校长甚至躬身给奥数尖子们家长发拜年短信了。
要纾解狂热的奥数现象,指标之计当然是加大惩处力度,从校长和教师抓起,杀一儆百;但是,真要釜底抽薪地解决奥数乱象,唯有均衡教育资源配置,让所有学生都有选择上好学校的机会与权利。
下一篇文章: 不管怎样我们依然要“小升初” 必须的!
上一篇文章: 奥数与升初中挂钩 追究学校责任